最新文章
典型经验
脱贫有方 小康有路
发布日期:2018-07-20 浏览次数:916次
脱贫有方 小康有路
逊克县宝山乡宝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
逊克县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队长 王旭林
2017年6月,驻村扶贫工作把我与距离县城88公里的宝山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。宝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9户257人,贫困户数占全县的1/4,危房户占全县的1/3,贫困发生率为11.8%,脱贫攻坚任务是全县最重的贫困村。一年来,我们工作队扎根农村,融入群众,服务农民,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,带领百姓齐心协力奔小康。
深入走访调研,与群众交流“零距离”。作为农民出身的孩子,我自认为比较了解农村、熟悉农民。但到了宝山村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村子:村委会破破烂烂、垃圾随意堆放、触目可及比比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泥草房,身高只有1. 7米的我在有的贫困户家中都不敢抬头,为防止漏雨而层层叠加的塑料布使本来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局促。想象过村里的苦,但从没想过贫困户有这么苦,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长,在那一刻我才深知责任重大,也深感使命光荣。驻村帮扶不能做样子,要真正的走进群众心里,让他们在情感上把你当成家人。背熟政策、想好对策、演练了几遍,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分头入户了。然而,第一天入户就给工作队一个当头棒喝,群众根本不按套路出牌,入户走访的问题千奇百怪,61岁的窦淑琴大娘问生二女儿之前为啥没有独生子女费?腿脚不利索的童广义问可不可以给提供几头牛养养?吕福阳情绪激动的反映2013年大雨冲毁了他家的农田,你们工作队准备怎么处理?针对这些情况,我迅速做出调整,要求队员每户走访时间不得低于30分钟要“坐得住”,与群众交谈多听少说要“聊得透”,电话来访必须入户解释要“讲得清”,每户每月至少走访一次要“走得勤”,对危房改造户随时掌握施工进度要“跟得紧”,发现问题不回避照单全收要“担得起”,这“六要”工作法一直沿用至今。思路对了,工作顺了,心也就近了,金福大叔家的房子漏雨了,2个队员二话没说找来梯子、塑料布就上了房;五保户马振彪大爷腿脚不好,担水劈柴的事工作队全包了……这点点滴滴的小事,让群众改变了对工作队的看法,群众也从最初的冷眼旁观,到后来能主动到工作队驻地同我们唠家常、谈想法。我们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把全村358户常住户全部走了一遍,通过细致的走访我对村里的生产生活状况、班子队伍建设、民风民俗、民情民意等情况了然于胸。
加强支部建设,党员争做“领头羊”。“农村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”,初到宝山村时,工作队发现村办公室墙面破损、党建图版破旧、场所功能规划不合理,村党支部一年到头也开不了几次会,更别提党支部和党员发挥作用了。为了改变这个状况,我决定从阵地建设入手,多方筹措资金8万元,又从工作队经费拿出1.2万元,修缮了村办公室、购置了办公桌椅和电视,制作了党建图版,维修了广播喇叭。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”,有了好的场所、规范的制度,思想跟不上也不行。我们坚持每周二、周五通过微信、QQ向党员推送学习资料、支委会纪要和党建要闻,营造出在党、知党、爱党、护党的良好氛围。聘请县委党校教师来村为党员、积极分子授课,带领村“两委”成员、党员代表到克山、海伦、兴十四等地考察,学习先进经验。通过学习考察,“两委”成员和党员眼界宽了,工作热情高了,工作效率也得到迅速的提升。今年3月的一个夜晚,乡里紧急通知要求村里挑选6名民兵参加训练,第二天早上8点6名民兵准时出现在县武装部的训练场;6月6日,面对40分钟降水48毫米的灾情突袭,全体党员以水为令,迅速开展抗灾自救,有的疏通边沟、有的踏查危房、有的开着刮道机清理路面,大雨停后,除了微湿的地面几乎看不到洪水的痕迹;6月22日下午,又是两场急降雨,在雨中奋斗的身影除了党员还有很多自发的群众。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,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,年轻人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,入党积极分子由2017年的10人增加到19人。趁着这股热乎劲,我们在村里推行坐班制、实行“只跑一次”制度,扎实做好“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”工作,现在村委会已然成了村里最具人气的地方。
选好产业项目,小土豆开启“致富门”。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,产业选好了,变输血为造血,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,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脱贫致富。宝山村人均只有3亩地且产量低,依靠种植传统作物没有出路。通过入户走访工作队发现宝山村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,且因早晚温差大宝山马铃薯口感细腻而远近闻名这一“先天优势”。我们通过上网查资料,向种植大户请教,咨询农业等相关部门,仅用3天时间就撰写了一份27页的可研报告。紧接着,我组织召开支部会、党员大会、村民代表会议围绕报告先后开展4轮讨论,大家一致认为马铃薯产业可以作为宝山村立村的支柱产业,加上原有的木耳种植、蜜蜂养殖三大产业共同发力,使宝山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。整合资源方面,我们提出采取“资产+”模式,由村“两委”及种地大户牵头成立“绿之岭”马铃薯专业合作社,将村集体闲置的资金、厂房和集体土地入股合作社,农户以土地入股,收租金、挣佣金、股金分红,实现“一地三金”。2017年末我们工作队争取到扶贫资金340万元建立马铃薯加工厂,目前加工厂已开工建设,8月中旬建成投产,投产后收益惠及所有贫困户和边缘户,每户将至少增收2000元。采取“项目+”模式,鼓励清义木耳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,合作社每年为20户贫困户每户无偿提供1000袋木耳菌包,户均增收1000元。采取“电商+”模式,邀请电商老师为养蜂合作社的15名社员讲课,让他们学会如何让蜂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,并积极与邮政部门对接,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的“绿色通道”,降低了运输成本,养蜂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多元。通过产业带动,2017年36户72人实现稳定脱贫。
回首这一年多来的驻村扶贫工作,有辛酸、有甜蜜。记得有一次,我正在帮村里的五保户房仁祥整理菜园子,我的爱人给我打来电话说:“儿子抱怨已经好久没有见到你了,感觉自己像个单亲家庭的孩子”。听完这句话,我的心里酸酸的,我知道亏欠她们娘俩的太多太多……但是当我想到宝山村老百姓期盼的目光,想到组织对我的信任,身为一名党员、一名组工干部,我无悔自己的选择。我坚信,在各级党委政府、帮扶单位、村“两委”成员和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,宝山村一定会早日实现脱贫,宝山村的老百姓也一定会过上富裕的日子。